(本网记者 路燕)七月的三晋大地,骄阳似火,夏意正浓。由山西省妇联与山西财经大学联合发起的“书香润童心 文化暖乡行”活动,以“爱心妈妈+大学生实践队”的创新模式,为11市120户留守困境儿童编织了一张集文化浸润、情感陪伴、成长赋能于一体的“守护网”,拉开了2025年暑期儿童关爱服务的序幕。访遗址、讲故事、送关爱……这场跨越城乡的温情接力,将红色基因、晋商智慧、非遗技艺化作滋养童心的沃土,播下家国情怀的种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孩子们要争做民族的脊梁,一定要把我们国家建得强盛起来,要为全世界的和平作贡献。”在阳泉市盂县牛村镇牛村中心小学,大学生实践队队员与爱心妈妈带领孩子们齐声诵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围绕百团大战的壮烈史诗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红色课堂。“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如同无声的春雨,悄然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深植其中。
在太原清徐马峪乡东梁泉村,孩子们乘坐“时光机”穿越到抗战年代,儿童团站岗放哨的故事与“五角星剪纸”非遗体验相结合,让红色记忆在指尖流转。在吕梁文水县孝义镇孝义村,“怕死不当共产党”的铿锵誓言与“情报传递”游戏相映成趣,孩子们在协作中体会革命年代的智慧与勇气。大学生实践队队员和留守儿童在长治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共上“行走的思政课”,重温了八路军在太行山抗击日寇的峥嵘岁月。大同市浑源县“悬空寺下的烽火传奇”故事会,为留守困境儿童讲述了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八路军和当地群众如何巧妙地利用恒山复杂的地形,将悬空寺附近人迹罕至、地势险要的天然洞穴化作秘密的物资堡垒。
这些融合历史讲述、互动游戏与非遗体验的红色教育活动,不仅让革命故事变得可感可知,更让红色信仰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滋养成长的精神养分。
晋商文化是山西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晋中市平遥县古陶镇北城村,大学生实践队队员以“票号小掌柜”为主题,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探索日昇昌票号“汇通天下”的商业传奇,孩子们则在漆扇上用色彩勾勒出晋商故里的繁华图景。
从“桃园结义”的诚信到“千里走单骑”的担当,大学生们用童趣语言讲述关公故事,爱心妈妈和孩子们共同绘制关公脸谱,将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基因悄悄植入运城市绛县的留守儿童的心中。“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要像关公一样,勇敢面对困难,做一个讲信义、有担当的人!”忠、勇、义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萌发。
临汾市尧都区国家级非遗“平阳木版年画”传承基地内,大学生们和留守儿童一起体验雕版、印刷技艺。9岁的晓含(化名)亲手印制了《门神》年画,她兴奋地说:“原来老祖宗的手艺这么神奇!”在朔州应县,大学生们为留守儿童讲述应县木塔的建筑秘密,爱心妈妈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搭建木板桥积木,在实践中感受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古人的匠心与坚韧在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中悄然生根。
这些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触摸到三晋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在动手实践与趣味互动中培育了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在童心深处代代相传。
晋城市沁水县蜜蜂小镇的“爱心妈妈驿站”里,“山药蛋姐姐”用温暖朴实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述赵树理的革命人生,沁萱爱心妈妈和孩子们一起制作蜂蜜香皂。9岁的诺诺举着印有小蜜蜂图案的香皂说:“这是我们共同酿的‘甜蜜’。”
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需求,各地妇联和大学生实践队开展“红色小书签”创作活动。孩子们写下“不怕困难”“好好学习”等心愿,稚嫩字迹里饱含对未来的憧憬。忻州市五台县沟南乡留守儿童桐桐(化名)在红色小书签上写道:“爱心妈妈和哥哥姐姐带来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是照亮我心里的光。”
在临汾市洪洞县弯里社区,大学生和爱心妈妈们走进留守儿童家中,与孩子们亲切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鼓励他们要坚强乐观,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在尧都区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复兴社区,大学生和“爱心妈妈”带着孩子们重温红色经典,感悟红色力量,当孩子们剪出象征信仰的“闪闪红星”时,专注的神情传递出对先辈无比的敬意。
此次活动还为每个留守儿童家庭准备了“文化大礼包”,包含知识类(《山西寻宝记》《“山西文化记忆”丛书》等地域文化书籍)、工具类(书包、文具、非遗体验材料包)、情感类(定制书签、心愿卡片)三类物资,累计发放图书500余册、书包文具120套。
从太行山下的红色课堂到古城票号的商道研学,从非遗工坊的匠心体验到入户慰问的温情相拥,孩子们在爱心妈妈与大学生的温情陪伴下,在文化浸润中感知底蕴,在文化故事的传播中汲取力量,在文化种子的培育中种下向往。红色基因与三晋文脉在童心中交融生长,让关爱既有“看得见的温暖”,更有“摸得着的力量”,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留下了温暖注脚。